一家两代人的葡萄种植经“你们这行距是多大?棚架大概多高?温度控制好掌握不?……”4月15日,在渭南经开区龙背街道办程前村陈根的设施葡萄园里,来自大荔县的十几名群众正在仔细了解园区修剪、施肥、疏花疏果等葡萄管理技术,对连体大棚内一行行采用大平棚架型栽植的葡萄颇感兴趣。
园子主人陈根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站在棚里给来人介绍作务技术时侃侃而谈,看着一行行整齐排列开始吐穗的葡萄树,像看着自己孩子一样,眼中有掩藏不住的宠溺。
陈根今年32岁,中级职业农民。学校毕业后,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一直在外闯荡,因为脑子活络又肯下苦,混得还算不错。但在陈根心里,一直对葡萄种植情有独钟,想将自己在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用在家乡的热土上,获得有30年葡萄种植经验的父亲陈存仓的认可和肯定。
2012年,陈根带着多年打拼积攒的一些资金回到家乡,娶了李静成了家,并在程前村流转土地120亩,种上了夏黑、户太等品种的葡萄,还在园子一角试种了5亩比较难管理的阳光玫瑰。
“渭南的葡萄产业确实不错,规模化种植是取得效益的重要途径,管理更应该做好做精细。”自己还种有十多亩葡萄的父亲时不时过来园子里看看,和岳父李郁蔚一起穿梭在葡萄树间,不断对他进行耳提面命。
“新品种作务技术咱不太懂,市场也没有老品种大,还是谨慎点好,试着慢慢来。”岳父经常在干活时对他说。
葡萄树一天天长大,小两口和岳父整天守在园子里,细心呵护着这些致富的希望。慢慢的,葡萄开始挂果、大量结果,2015年进入盛果期,开始卖钱啊,结果市场行情当年不太好。2016年,陈根获得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秋天,渭南遭遇严重的秋淋天气。看着园子里已经成熟的20余万斤葡萄在雨水影响下一天天开裂坏掉,陈根、李静、父亲和岳父都心急如焚。好不容易雨停了,葡萄也都彻底坏掉了。
“心疼死了,后来只能找人弄下来倒掉,那会园子周边到处都是倒的葡萄,空气中是浓得让人难受的葡萄发酵的味道。我好多天都没来,看到心疼得滴血。”李静说起那年的情形,至今仍心情沉重。
当年,陈根的园子赔了近70万。幸好,当年试种的5亩多阳光玫瑰因为成熟期稍晚、果子硬度高等原因,并没有受秋淋天气影响,以每斤16.5元的好价钱为他带来了38万元的收入。
“大田种植,抗霜冻、秋淋等灾害能力太低了。要降低风险,发展设施是必由之路。”惨痛的代价没有击倒陈根两口子和两位父亲,反而统一并坚定了他们发展设施种植的想法。
说干就干,陈根一大家子齐心协力,筹措资金、买设施、聘请建设大棚的专家……热热闹闹得忙碌起来。很快,20多亩的高标准连栋大棚建了起来,其余地块也搭建了雨棚,大大提高了葡萄园的抗风险能力。当年,他还将正在盛果期的110多亩夏黑、户太全部嫁接成阳光玫瑰,并将低矮的Y型架改成了如今的大平棚架,解决架型低葡萄容易感染病害的问题。
随后,他和同是中级职业农民的妻子一起远赴日本,学习阳光玫瑰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回来后根据学到的知识,对葡萄进行严格的质量和数量控制。“设施大棚只要控制好温度湿度,根据天气情况通风或捂棚,根据土壤墒情灌溉,基本不会有什么病害,因此不需要喷化学药剂。我在园子里布施有机肥,用各种基质改良土壤,并确保每亩地只生产800—1000斤葡萄,保证口感和商品率。”陈根介绍说。
虽然过程曲折且艰难,但他们终于还是收获了希望。2019年,初挂果的110亩阳光玫瑰和盛果期的5亩,为陈根一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今年我这120亩园子都进入盛果期了,收入肯定会更好。”李静呵呵笑着说。
这么多年一起种植葡萄,作为中级职业农民的岳父李郁蔚说他和陈根在管理中还是有小分歧。“不过娃们思想观念新,有不同意见我们商量着办,不过大部分时候技术上我听他的,事实证明人家也是对的。”
除了种植好葡萄,陈根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的县区及山西、河北、甘肃等地,为当地果农进行技术培训。虽然收费不高,但每年也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如今,陈根和妻子又有新的想法。那就是在种好自家的葡萄园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城里人到园子里认领葡萄树、参与种植管理,吃农家饭住小木屋,体验田园生活。
在龙背街道办还有很多像陈根这样的种养殖大户,他们不仅自身有了很好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龙背街道办主任辛浪国说:“目前一些种养殖经济合作社包括大户,带动的效应已经凸显出来,我们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服务,通过引导、政府的扶持,项目的配套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给他们提供便利和服务,包括销售、电商,通过这些渠道,让他们把产品做到最好,走精细化农业,打消顾虑放开干。同时,加上脱贫扶持资金的注入,也能带动贫困户参与分红,让辖区内更多的群众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