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美好安徽丨淮北:石榴红了央广网淮北9月29日消息(记者赵家慧)秋分后,霜降前,淮北烈山镇的石榴眼见着就要进入全面采摘阶段。
烈山镇榴园村域内有一座塔山,位于淮北市最东部、与宿州市交界处,其侧面是几十米深的山坳,铁红色的山坡地,长满了四百多亩石榴树。榴园村有着上千年的石榴种植历史,而明清石榴园里的这些古石榴树平均树龄则有150年,最老的有400多年,全国罕见。
90后的张雪峰承包了部分果树,他告诉记者,烈山的土壤多为红黏土,非常适合石榴树的生长。“园里的石榴俗称大青皮,皮薄,青色带一点点红,汁水足,回味甘甜,是当地的特产。”
如何改变榴园村曾经非常贫困的局面?1993年,66岁的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宋继承决定带着榴园村人一起,大面积种植石榴,让榴园村种植石榴的古老技能为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四季榴园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石榴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是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软籽石榴基地”。榴园村种植的特色石榴,主要栽植有青皮甜、青皮软籽、红皮软籽、塔仙红这四个品种,可满足市场的需求。
9月28日,淮北市第十三届(网络)石榴文化旅游节在榴园村举办。已经连续举办了13年的石榴文化旅游节不仅将这里的石榴送了出去,更是迎来了不少游客。
在宋六景的展台上,红的、白的、大的、小的,各色品种的石榴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我种石榴有点情怀在里头。这款突尼斯软籽石榴,我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进行培育,总算是从去年开始成功结果了。”2004年,宋六景注册成立了淮北市六景石榴合作社,这也是淮北市第一家合作社。“如今我们建有示范基地300亩,带动规范化发展5000亩,有社员300户,技术人员30名,业务集种养结合,加工和研发于一体。”
近年来,榴园村除了发展果林,还涌现出一批石榴深加工和石榴根雕盆景的制作大户,发展了一批农家乐,挖掘乡土文化、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开展特色旅游。
在宋六景的隔壁桌,榴园盆景园艺合作社理事长宋浩的展台上摆着三盆石榴盆景,结着小小的红色果实很是好看,引得不少人驻足问价。
宋浩和石榴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我就是自己爱好做盆景。后来,2012年建设美好乡村,村里就把我列为了庭院示范户,到了2017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我就正式登记注册了合作社。从十年前的8亩地30盆盆景,年产值7、8万,到今年15亩地3000多盆,年产值30-40万,我们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了。”
种植时间虽长,但也有待在品种上进行升级,更换品种后的果子口感更好,也能给果农带来更好的经济收入。宋浩告诉记者,2008年,榴园村对种植的石榴进行了整体“升级”,目前,软籽石榴1号、软籽石榴2号、软籽石榴3号等优质品种都是榴园村的“拳头产品”,石榴以“果大、皮薄、籽软、粒甜”独特品质连续3年评为全国优质石榴,带动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讲到兴起,宋六景把不同石榴拿在手上,给记者讲解着其中差异。“青皮甜是我们种植主要品种,是酿造石榴汁和石榴酒的主要原料。青皮软籽石榴和红皮软籽石榴口感类似,甜度高,不带酸味,籽半软,市场喜爱程度高。”
作为同学的宋六景和宋浩在石榴产业上还进行了“联动”。“他培育出的石榴,如果有适合做成盆景的品种,我就找他切个枝进行嫁接,增加盆景的可观赏性。”宋浩说。
如今,这个有着千年石榴种植历史的村庄继续坚定的以石榴产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产业链,带动了同类及相关产业集聚延伸,培育出淮北市榴恋食品有限公司等石榴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了“金榴园”、“榴恋”“秋塔山”等品牌,带动发展一批深加工企业群体,拉长石榴鲜果、石榴茶叶、石榴饮料、石榴酒等石榴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贫困农户”、“企业+基地+农民”、“种植园+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联农带农模式,走出了一条石榴产业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从荒山一片到山美果丰,榴园村先后荣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省“美好乡村20强”、全国最佳宜居乡村等荣誉称号。
榴园村的变化,靠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自然也离不开果农们的辛勤劳作。在90后的种植户张雪峰看来,石榴种植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上传递下去,要继续打造烈山石榴的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树上的石榴更红艳,村民的生活也更红火。
烈山镇榴园村域内有一座塔山,位于淮北市最东部、与宿州市交界处,其侧面是几十米深的山坳,铁红色的山坡地,长满了四百多亩石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