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的创作目标就是盆景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养护制作目的、方向和重点。盆景的创作目标是由盆景的创作阶段来决定的,不同的创作阶段具有不同的创作目标。
盆景的创作阶段有其固定的先后顺序和承接关系,这种承接关系是不能前后颠倒、越级跳跃的,而是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
盆景素材就是基本符合盆景制作要求的盆景材料。广义的盆景素材包括树桩、盆器、几架、摆件等,而狭义的盆景素材就是指树桩。
盆景素材采集与培育阶段,就是从素材获取到框架结构基本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它分为素材采集和素材培养两个不同阶段。
1、素材采集阶段:就是获取盆景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获取满意的素材本体。盆景素材的获取方式主要有自培素材、自采素材和购买素材三种。
自培素材:就是通过播种、小苗栽培、扦插、压条等方式获得并经过长期培养、基本符合盆景制作条件的盆景材料。
购买素材:就是在市场上购买的盆景材料。按照素材的程度不同分为毛坯、半成品、成品三种类型。
2、素材培养阶段:就是对素材进行定向培养直至素材基本成熟所需要的时间。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获取满意的素材形象。
(1)自培素材培养阶段:分为种苗成活与壮复、初步框架设计、初步框架调整三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创作目标各不相同。
种苗成活与壮复:就是把获得的种苗,经过精心栽培使其尽快成活,通过合理养护使其尽快壮大的养护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它的创作目标是成活与壮大。
初步框架设计:种苗经过长期培养,生长到易于定杆的程度,就可以进行初步框架设计。根据不同的树型特点确定不同的框架结构,把树桩风格、景高、杆高、主枝分布与走向、主杆枝杆的弯曲度、根系分布等未来树桩的骨干元素进行相对固定,让树桩按照设计思路生长。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初步确定盆景框架。
初步框架调整:初步框架经过设计后继续放养,大水大肥管理,不断改善采光通风条件,尽量保留枝叶量,促使树桩快速增粗。当树桩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偏离设计方向,或创作者的主观设计思路发生修改时,就需要对树桩进行调整。调整方法与初步框架设计的方法相似。在框架养护期间,保持设计是相对的,调整设计是经常的。在调整中放养,在放养中调整。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调整盆景框架。
经过长期反复的放养和调整,树桩会逐步成熟,直到进入制作阶段,素材培养阶段才宣告结束。
(2)自采素材的培养阶段:分为树桩求活、树桩壮复、初步框架设计、初步框架调整四个区间。因为每个区间的创作目标不同,对树桩进行养护和管理的方法亦有很大差异。
树桩求活:野外树桩因为桩体相对较大、树相比较老态、成型时间相对较短等优点颇受业界欢迎。但是与自培素材相比,“难以成活”是它的最大弱点。所以自采树桩的首要创作目标是“求活”。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树种特性,亦具有不同的成活概率,对树桩进行养护和管理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要使树桩成活,必须从研究树性开始,做到“懂树”、“知树”;要做到因树而异、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要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是事与愿违、浪费资源。
树桩壮复:树桩基本成活后就要开始壮复培养。初期的壮复是小心的、渐进的过程,肥水不能过大,换土不宜过勤。待到树桩逐步生长旺盛在不至于肥害的前提下肥水勤施,加强采光通风,甚至可以在一年的两个生长季节前进行两次换盆,保持较大的枝叶面积来促进光合作用,加强病虫害防治,以此达到快速壮复、快速生长的目的。
初步框架设计:树桩的框架蓝图在采集阶段已经具备,经过成活与壮复阶段更加完善。在枝杆达到一定比例、宜于操作的时候,将这个蓝图付诸实施就是初步框架设计。自采树桩初步框架设计的方法和目的与自培素材相同。
购买半成品的培养阶段与养护目标,与自采树桩基本相同,就是舍去了“树桩求活”阶段。
壮复培养:成型盆景与未成型盆景相比在管理养护上有很大差别。成型盆景出于保型、观赏的需要,对盆景各要素的“限制”程度较高,因而树势不旺,生长缓慢。所以把成型盆景作为改作素材养护时,首要任务就是壮复培养,解除诸多限制条件,让素材正常生长,为改作做好准备。壮复培养的方法与自采树桩相同。
改作设计:树桩的框架蓝图在采集阶段已经具备,通过壮复过程更加完善。在素材生长旺盛、枝杆具备设计要求时,可以先后对树桩的骨干元素进行舍取、调校和固定,使素材具备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然后继续放养。在调整中放养,在放养中调整,直至素材基本成熟。
素材采集与培育阶段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最为耗时、最为艰苦、最为重要的阶段,它决定未来的盆景作品质量。
盆景制作就是人为改变树桩生长状态的创作活动,盆景养护就是人为改变树桩生长环境的创作活动,因为制作和养护往往是相随相伴、关系密切,一般把它们合起来称为“盆景制作与养护”。
盆景制作与养护阶段就是素材基本成熟到盆景基本成型所需要的时间,它分为初步制作与养护、调整制作与养护两个区间。
1、初步制作与养护。盆景素材经过长期的放养与调整,生长比较旺盛、框架结构也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就进入到初步制作与养护阶段。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初步制作与养护。
初步制作:就是运用一定的制作技巧,对基本成熟的素材整体进行初步加工处理,使之尽量符合设计要求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初步造型”。初步制作的一般方法是:桩体清理、初做舍利、修剪、拿弯、盘扎、换盆等。对制作难度较大的树桩,一次制作不可太狠,其整体效果可以通过分次制作的办法逐步解决,否则树桩会因为受伤过重而长期生长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后续放养:树桩经过初步制作受伤比较严重,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养护,使其尽快恢复元气,充满活力。放养初期需要根据其受伤程度来决定“放养待遇”:受伤程度较低就提高待遇,使其尽快恢复,以便缩小放养周期;受伤程度较高就降低待遇,使其逐步恢复,以免威胁到生命。“放养待遇”就是树木生长的环境和条件。
2、调整制作与养护。初步制作的树桩经过后续放养生长比较旺盛,当树桩的根、杆、枝再次满足制作条件时,制作就进入到调整制作与养护阶段,这个阶段的创作目标是调整制作与养护。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作者简介]陈韵妃(1975―),女,湖北广济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黄银美(1961―),女,江苏高淳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
2014年,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以下简称“高师处”)牵头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市教学研究室及我市部分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整体架构。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并在重组、优化原有教师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用系统性思维整体建构“分段分类、分层分岗”实施的教师培训课程,并提出了“顶层架构、课程引领、实证评价”的教师培训工作课程化推进策略。
纵观目前全市的教师培训,多是以项目形式来推进。比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师培训班等。这些培训项目的培训通常套用大学教育学院对学术精英的培养模式,多采用集中听课、理论讲座方式,这样就导致同样的培训课程会在不同项目、不同班级里重复演绎。还有的培训项目是由培训机构来承担,培训机构往往会根据拥有的师资现状来确定培训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呈现“零散”“拼盘”的特点。而且不少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重叠、交叉,培训对象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培训错位。鉴于此,我市开始着力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着重思考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特点,构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
根据中外学者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5年的适应期,5―10年的发展期,10―15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个5年是关键。因此,在研究我市教师专业发展5年一段成长特质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阶段性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架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有两个维度,一是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这里暂分成三个阶段),并从处在第一个5年发展阶段的职初教师着手研究;二是研修课程内容的架构(这里指非学历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不仅包括市、区教师研修部门组织实施的区域研修课程,还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研修课程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课程。每个领域的课程如何规划,如何组合相应模块,主要基于我市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修正、调整,长期聚力研究。
这样的课程建构,既基于不同教师成长的需要,又基于国家、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有效规避了培训项目泛滥、内容重叠、形式单一的不足,满足了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
自2012年起,我市从处在职业适应期教师的教育(培训)课程着手,对入职1―5年(含5年)的教师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依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并结合南京教育实际,结合“凡进必考”的教师招录选聘模式,组织师培、教研、科研等领域专家以及部分基层校长、一线教师共同制定了《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4年,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正式颁布。《课程方案》明确了职初阶段(入职1―5年,含5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即尽快成长为师德优良、教育水平合格的教师,同时,对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踏实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职初教师指明了具有适切性的现阶段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同时,《课程方案》还从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学生教育工作基本素养、学科教学工作基本素养三个维度,从职初教师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年,教师见习期;第2―4年,教师适应期;第5年,教师巩固期)规范了区域培训与校本研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架构见下表),且依照属地管理,确定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的责任单位,也为各级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职初教师培训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课程方案》的制定,为职初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确定了实施标准,此举不仅能丰富职初教师理论修养,而且能提升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市还建立了以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基层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领导)共同体,来参与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教育课程。
为了保证职初教师能够顺利达成《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中该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我市组织一批专家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成长:从这里起步――职业适应期教师教育课程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向我市5年内(含5年)教龄的所有教师免费发放,并以《读本》为基石,继续组织人力编撰了《南京市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指南》,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服务,汇编了《职业成长:就这样起步――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案例》(案例集即将付印)。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读本的出版,使得职初教师五年培训规划更加切实可行,也让区级培训机构,基层学校打开了培训思路,优化了培养策略,让众多教师寻到了自身专业发展之道。
2013年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市小培中心、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根据《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读本》研究制定了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标准,历经一年的研究,推出了《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这既是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基本素养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从本质上看,《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不仅是一种目标导向,也是一种过程控制,还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估要求,有效地强化了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健全了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
2014年8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培训与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职初教师的培训评估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份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档案袋是过程性评价),一节独立备课的常态课,一场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纸笔考核,一节课与一场执笔考试是5年的阶段性评估。
2014年11月,我市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及展示工作,并于12月至2015年元月,对全市2009年秋季入职教龄满5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培训与考核工作进行抽检与评估。抽检与评估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职初教师,抽取10%的人数(123名)参加市级考核,考核形式是笔试;第二步是各区推荐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学科的优秀职初教师(55名)参加展示,展示形式为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虽然5年教龄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的考核与展示的样本还不够大,实施过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相关数据分析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说,这批职初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较好,这也充分肯定了我市从2004年起执行的“凡进必考”人事制度。客观上看,经过5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自主发展,这些教师的分化还是比较大的,有的提升很快,也有的原地踏步。通过对考核数据比对、分析,各区各校在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以此阶段性评估结果倒逼培训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按5年一段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结构化建构,并聚焦课程领导力,这无疑是我市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一种创新之举。事实证明,从教师培训项目化的推进走向教师培训工作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有效路径。但如何探寻教师队伍整体提优的新的生长点,如何将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完美结合,以及如何使教培工作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互作用,仍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
初一学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一定要摆正心态,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定要在透彻地理解概念、名词的基础上,强化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要了解初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相关拓展内容。新初一学生应该怎样进行学习规划,向着中考的目标不断迈进呢?
首先,学生要练习书写规范。进入初中阶段,家长应该配合老师一起督促孩子练习书写,养成书写规范的好习惯。在考试时,学生规范的书写会让阅卷老师拥有愉快的心情,会增加卷面分数,同时,减少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阅卷老师看不懂而失分的情况。
第二,学生对每天的时间要有合理的规划。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要开始学习规划自己的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培养学生计划、规划的能力,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把握。
第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应减少学习方面的依赖性,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题的能力和习惯,拥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当遇到真的非常难解的题目时,学生可以请教老师或和同学一起探索,在请教或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启发。
小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初中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与作为入门阶段的初中二者并非是独立的两个阶段,而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决定性阶段,从小学到初中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教育任务、目标的实现。小学、初中科学课程对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素养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都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等原因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材的多元化、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得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就目前而言,科学学科在中小学衔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小学阶段,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低年级的教学多注重参与度与娱乐度,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也从过去的具象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概念的理解。另外,伴随成长的个人价值观正在形成,青春期的叛逆、自尊、畏惧情绪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使得对学生对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但是目前,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脱节,一方面初中的科学学科的工作把重点集中在知识的输出,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小学迅速过渡到初中的知识,在内容、难度以及形式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压力,抽象性的内容使学生在一旦受挫折的情况下很快就丧失了对整个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中小学科学学科的编写虽然都已《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在编写的思路、特点、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小学的科学课程教材切入点小、难度小、体验性强,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象和基础科学实验为主。而初中阶段的科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内容多以量化说明、概念为主。而目前,小学、初中科学学科使用的教材不统一,内容、形式上的衔接性较差,系统性、连贯性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小学与初中的分开办学,让小学、初中的科学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互不熟悉对方的教材,对9年制科学教学缺少系统的认识。出现小学老师随便教,初中老师重复教的状况。另一方面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在教学形式、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小学老师注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以及学生本身,而初中老师由于教学压力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情感变化。在以往对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因素的调查中,有20位学生提到了物理老师教学方法对自己的影响,虽然这个比例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调查总人数为200),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的方法或多或少影响学习的深入。
小学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够重视科学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并不扎实,尤其是数学的基本计算能力。由于在小学阶段缺少有效的训练,部分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出现了单位不会换算、计算速度慢等问题,而基本科学知识的缺乏影响了整个科学学科的教学进展。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小学阶段实验课开设少,动手机会少,学生缺少真实而有效地体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限于理论而缺少实践的支持,造成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很多初一的孩子更多是小学阶段的“让我学”,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
面对小初教学的衔接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教师、教材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与学进行充分的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了解、适应,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过渡,注重知识的衔接,习惯的培养,关注情感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积极有效、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的“最爱”,可是到了初中阶段却成了“噩梦”,原因之一是由于在内容上初中的科学学科难度要远远大于小学,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在初中阶段发挥了很大干扰作用,使学生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和动力。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情感的波动。
学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机制,避免小学、初中衔接上的断裂层。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师应有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沟通,并熟悉1--9年所有教材。小学老师应知道同知识点的“未来式”,做好小学阶段的铺垫。初中老师应知道该知识点的“过去式”,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重复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材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接受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针对初中生计算整体薄弱的问题,小学阶段应结合小学数学,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小学生的运算达标,夯实计算能力。
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依据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顺利由“他律”向“自律”和“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首先得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让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做事不磨蹭、善于总结反思、独立动手实验等习惯都要求在小学阶段有目标、分阶段逐步培养起来。
老师、学生、家长都要提高对科学学科的重视,意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杜绝随意换课、代课,科学课当自修课用等现象,规范教学过程。小学科学重实验,重体验,方法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每一个实验。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做好每一个科学实验,积极开设学生分组实验,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初中科学学科的衔接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策略做好科学学科的小初衔接。在小六的毕业季,我们可以开设小初衔接的科学体验课,在学习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心理上做足功课,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初科学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少小初衔接的断层现象。
[1] 冷见,代武春,邓小琴.浅谈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2] 韦安勤.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 吴涧石.科学科学的中小学衔接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12期.
“合训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生长军官全面素质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合训分流”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是本科初级指挥专业学制的简单延长,也不是原有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和初级指挥专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将指挥、管理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做好“合训分流”模式的教学转型工作,将学员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适应面广、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落脚点。
“合训分流”培训模式从组训方式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员先用4年的时间在综合院校完成通用学科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第二阶段转入专业院校进行为期1年的指挥专业训练,两个阶段分别由不同职能的院校所承担。两个阶段并不是学历教育和军事训练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和完善。在整个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体现要通盘考虑,具有整体意识,既要考虑每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要考虑到两个阶段的连续性和递进关系,进行有机的统一和整合。
“合训分流”培训模式的整体目标分两个阶段完成:通用学科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和初级军事指挥专业教育,但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初级军事指挥人才。“合训”阶段通用学科专业教育的目标与以往四年制专业技术学历教育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专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从事专门工作的技术类人才,而“合训”阶段的培养目标则具有很强的军事职业性要求,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训”阶段强调初级指挥警官整个服役生涯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强调了“合训”阶段指挥警官的学科基础教育,同时将“德、智、体全面发展”改为“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强调在提高培训层次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应突出军事指挥人才的军事职业素质要求,并增加“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突出了新形势下我军现代化建设对军事指挥人才的复合型高素质要求。
所谓“五个基础”是指在“合训”阶段对通用学科本科学历教育提出的分类目标,即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素质、领导管理和身体心理基础。“五个基础”的分类目标,不再强调专业业务能力素质的培养,而是突出军事指挥人才应具备的军事素质、领导管理和身体心理基础,给“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合训”阶段应遵循“大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体现知识的广度和基础应用能力,为“分流”阶段乃至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应该在突出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的军政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时刻牢记培养对象的最终定位是基层初级指挥警官,在课程的设置、定位和教学内容上始终贯穿“五个基础”,以努力提高学员的军政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
“四种能力”是指经过通用学科本科学历教育后应着重培养学员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做基层工作等四个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是“合训”阶段学历教育的自然延伸,也是完成“分流”阶段目标实现总体目标的关键所在。虽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过程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但是两个阶段具有很强的联系和递进关系。承担“合训”阶段培养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整体性思路,应通盘考虑问题,在培养目标上不但要体现“五个基础”,更应该加强学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分流”阶段的后续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上应充分考虑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体现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满足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对综合性、复合型和创造性的要求。
“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的目标、方式和方法上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课程定位也会有所变化,存在转型问题。从“合训分流”组训方式的基本内涵看,“合训”是实现培养初级指挥警官最终目标的第一阶段,对于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培养工程专业训练素质和军政综合素质。因此,“合训”课程的定位应区别于以往专业技术学历教育,定位在既要达到国家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完成专业培训的基本过程,又要体现军事教育的特点,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前瞻性。“合训”模式的课程设置应该从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向初级指挥型人才转变,教学活动应紧跟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加快更新速度,将最新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纳入到教材当中并进行整合;二是突出通用性。根据“合训”阶段“五个基础”分类目标所遵循的“大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应在教学定位上进行适当调整,拓宽专业基础教育口径,突出体现通用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要搞好课程转型的教学工作,就应该在教学内容改革上狠下功夫。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新一代复合型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这一中心,以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提高过硬的军政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一是注重基础性,淡化专业色彩。课程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整合,选取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知识模块,充分体现本专业课程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内容;二是注重思想性,培养创新能力。学员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我们致力培养的目标所在,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在知识的传授上应首先考虑“授之以渔”,其次再是“授之以鱼”,即着重培养学员如何去思考,而后才是如何去做,激发学员自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注重自身优势,贴近部队实际。对于具备自身优势的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尽可能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实例教学,培养学员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四个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教育是学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项有效的途径。对课程实践模式的转型也是“合训”阶段课程教学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院校专业课程的实践不同于部队训练,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实践性教学应留给学员思考和研讨的空间,通过深入反思、多维批判和反复互动研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专业课程实践要为学员的思考、批判、讨论、研究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践的内容和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践效果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院校教学的独有优势,实践性教学也才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实践性教育功效。
“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将学员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对于教学转型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1] 李现平.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六议[J].继续教育,2012,(11).
[2] 魏兴.探索“合训分流”人才培训规律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摘 要:中小学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小学生升入初中不能适应初中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不但要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为学生打下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再加上适当的心理疏导,从而避免从小学到中学产生畏难情绪或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而英语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共识,小学英语教学已至关重要,如何让孩子的小学英语学习顺利地过渡到中学,圆满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打下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打下基础。”而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外语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中学阶段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可见,目标是循序渐进、逻辑延伸的。
目标不一,教法和学法自然不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引导入门教学为主,主要通过游戏、歌唱、表演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手、脑、口、耳等各种器官,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轻松愉快。
而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以考试分数作为量化的最终指标,带有强烈的应试色彩,孩子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残酷的分数竞争。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靠兴趣学习,要有更强的参与性。不但在课堂上要努力学习,课外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还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所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必须养成预习、复习、上课做笔记、课后阅读等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初中英语的学习比小学英语的学习要难得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要求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大和提升,这就导致两个学段的英语教学容易出现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学到的知识会淡化,而学习技能和好的学习习惯是受益终身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打下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到了中学能很快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我们要学会做一名“懒惰的”老师,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英语要有多听多说的习惯,我们知道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渠道。那么想学好英语就要养成多听、多说、多用的习惯。听是知识输入的过程,而说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听懂是基础,然后再训练说的技能,先听后说,在说的同时提升听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听和说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要贯穿有效的听说训练,让学生会听、爱听,听得懂、说得出,自然能将学会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有了良好的听说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自然能从听说过渡到读写。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有效的阅读中获取信息,通过说和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此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是学习英语必备的一项技能,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在小学生升入中学前,告诉他们中学学习与小学学习的差异,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逐渐养成一些中学生必备的学习方法,加上适当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来迎接初中的英语学习。
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相信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范文